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伴血管钙化患者中医特征。方法 选取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伴有血管钙化的108例终末期肾病患者,专人进行问卷调查及中医证候辨证。结果 108例患者均辨证为虚证,其中102例(94.44%)患者可辨为本虚证合并标实证。本虚证以脾肾阳虚证为主,其次为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脾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分别为42例(38.89%)、30例(27.78%)、18例(16.67%)、12例(11.11%)、6例(5.56%);标实证以血瘀证为主,其次为湿热证、湿浊证、水汽证、风动证,分别为42例(38.89%)、33例(30.56%)、20例(18.52%)、4例(3.70%)、3例(2.78%);标实兼证以血瘀证在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多见,湿热证及湿浊证在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多见,风动证及水气证仅在气阴两虚证及阴阳两虚证患者中出现。不同年龄、透析龄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存在差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5岁及透析龄≥5年的患者虚证以脾肾阳虚证多见,其次为气阴两虚证,实证则以血瘀证多见,其次为湿浊证,年龄<65岁及透析龄<5年的患者虚证以气阴两虚证多见,其次为脾肾阳虚证,实证以湿热证多见,其次为血瘀证;不同性别及原发疾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透析伴血管钙化患者多为本虚证合并标实证,本虚证以脾肾阳虚证为主,标实证以血瘀证为主;标实兼证以血瘀证在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多见,湿热证及湿浊证在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多见,年龄、透析龄会影响到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
目的 探讨甲状腺术后咳嗽患者应用苏黄止咳胶囊治疗的临床效果及用药安全性。方法 纳入203例甲状腺术后咳嗽患者(2021年1月—2023年9月收治)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02例)和对照组(101例),对照组术后给予盐酸氨溴索雾化治疗,观察组则术后给予盐酸氨溴索雾化及苏黄止咳胶囊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7 d。治疗过程中观察组脱落2例,对照组未见脱落。观察各组患者数据情况:临床疗效、术后咳嗽缓解时间以及术后咳嗽消失时间、患者日间咳嗽症状积分以及夜间咳嗽症状积分、治疗前后各组患者中文版的莱切斯特咳嗽量表(Leicester cough questionnaire in Mandarin-Chinese, LCQ-MCL)评分变化与焦虑自评(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评分变化、免疫球蛋白相关指标变化、生活质量(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 KPS)评分变化、治疗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及对照组分别是97.00%(97/100)、90.10%(91/101),前者更高,P<0.05;观察组术后咳嗽缓解时间以及术后咳嗽消失时间均比对照组更短,日间咳嗽症状积分以及夜间咳嗽症状积分均比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LCQ-MCL评分、免疫球蛋白相关指标、KPS评分均提升,SAS及SDS评分均下降,观察组患者治疗后LCQ-MCL评分、免疫球蛋白相关指标、KP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SAS及SD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治疗不良反应率均较低,P>0.05。结论 苏黄止咳胶囊治疗甲状腺术后咳嗽临床效果显著,患者症状改善,免疫功能以及生活质量均提升,不良反应少,治疗安全可靠。
目的 研究通管消癥汤内服联合黄金散外用在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于医院进行输卵管介入再通术后的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西药及灌肠、外敷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通管消癥汤内服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治疗结束后跟踪随访12个月观察输卵管通畅率及宫内妊娠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00%(57/60),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50/6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带下异常、腰骶酸痛、脉弦细涩、舌黯苔白症状积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IL-6、IL-8和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12个月观察组输卵管通畅率及宫内妊娠率分别为91.67%(55/60)、33.33%(20/60),对照组分别为81.67%(49/60)、23.33%(14/6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管消癥汤内服联合黄金散外用在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中的应用效果满意,能够降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是有效的治疗方案,值得应用。
目的 研究独活寄生汤联合针刺对肩袖损伤大关节粘连松解术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1月—2023年6月医院肩袖损伤大关节粘连松解术后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均分为两组,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术后运动疗法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独活寄生汤联合针刺治疗,疗程8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总体疗效、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外展、外旋)、肩关节中文版Constant-Murley法评分、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0%(39/40),对照组92.50%(37/4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效率为77.50%(31/40)、显著高于对照组(52.50%,21/40)(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外展、外旋活动度显著大于对照组[(45.84±5.46)°、(137.96±10.17)°vs (42.26±4.93)°、(129.33±11.48)°](P<0.05),观察组肩关节中文版Constant-Murley法评分中疼痛、日常生活活动、关节活动度、肌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12.74±1.21)、(17.03±2.16)、(31.93±4.50)、(21.60±3.08)分vs (11.63±1.82)、(14.92±2.06)、(27.80±3.44)、(19.23±2.10)分](P<0.05),观察组CRP、TNF-α、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9.92±1.45)mg/L、(16.08±3.70)ng/L、(10.33±2.10)μg/L vs (13.28±1.19)mg/L、(18.73±3.85)ng/L、(11.82±1.94)pg/L](P<0.05)。结论 独活寄生汤联合针刺对肩袖损伤大关节粘连松解术后患者的治疗效果满意,能够减轻疼痛和炎症反应,更好地促进患者肩关节功能、肌力和活动度的提升,利于患者康复。
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左西孟旦对脓毒症心肌病患者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肌钙蛋白I(cTnⅠ)水平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研究中共纳入85例脓毒症心肌病患者,选取时间为2018年1月—2023年10月,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有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42例,左西孟旦治疗)和B组(43例,丹红注射液联合左西孟旦治疗),14 d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2个疗程的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T-proBNP、cTnⅠ水平的变化进行对比,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进行比较,将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48、72 h血流动力学指标、心功能指标水平及miR-133a、miR-499a-5p、miR-21-3指标水平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NT-proBNP、cTnⅠ指标水平均相较于治疗前下降,且B组患者上述指标比A组下降;治疗后两组患者主症、次症中医证候积分均相较于治疗前下降,且B组患者上述评分比A组低;治疗后不同时间点B组患者心率(HR)均相较于A组下降,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HR呈下降趋势,而平均动脉压(MAP)呈上升趋势;治疗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相较于治疗前上升,B组患者治疗72 h LVEF指标水平相较于A组上升,治疗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相较于治疗前上升,B组患者治疗72 h LVEDD指标水平相较于A组下降(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iR-133a、miR-499a-5p、miR-21-3指标水平均相较于治疗前下降,且B组患者上述指标比A组下降(均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联合左西孟旦应用于脓毒症心肌病患者的治疗中,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减轻心肌受损程度,降低miRNAs相关指标的表达水平,有助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改善。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是一种机体免疫功能异常疾病,中医把ITP归类为“紫癜”或“血证”,根据ITP病因病机,从益气养血和祛瘀通络分析探索ITP有效治疗方法,以期为免疫性疾病治疗领域提供新思路。探讨了Th17/Treg细胞平衡对儿童ITP疾病进程的影响,儿童ITP涉及免疫细胞平衡失调,尤其是Th17和Treg细胞的功能异常。Th17细胞通常与促炎反应相关,而Treg细胞则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功能,维持自身免疫耐受。中医通过养血通络法不仅改善血液循环,还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因子环境来恢复Th17/Treg细胞的平衡,促进Treg细胞功能,抑制Th17细胞活性。中医临床治疗儿童ITP通过整合益气养血和化瘀通络,全面调节体内环境,控制疾病的发展,强调对症治疗,审证求因,尤其在虚实夹杂病机时需兼顾治疗。对中医养血通络法论治儿童ITP与Th17/Treg细胞平衡总结梳理,从Th17/Treg细胞与儿童ITP、养血通络法治疗儿童ITP、养血通络法与Th17/Treg细胞平衡解析中医养血通络法对儿童ITP与Th17/Treg细胞平衡的影响。同时,总结中医药干预治疗的相关进展,为中药治疗干预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复杂作用机制解析提供新思路。
目的 探究circ-0002133/miR-182/Bcl2L12轴影响细胞凋亡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的发生发展及绞股蓝皂苷(gypenosides, GPs)干预作用。方法 在TCGA数据库中获取肝癌相关数据,进行Bcl2样蛋白12(Bcl2 like protein 12,Bcl2L12)的差异分析、生存分析及基因表达与临床相关性分析;分别使用miRanda和targetscan数据库与circAtlas和circRNADisease预测肝癌相关且与Bcl2L12能够建立ceRNA网络的circ-0002133miRNA、miR-182;并采用qRT-PCR进行临床标本验证;再将HepG2肝癌细胞予以GPs干预后,CCK-8法检测GPs对HepG2细胞抑制率,划痕实验观察细胞迁移能力;qRT-PCR检测细胞Caspase-3、Caspase-7、Bcl2L12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Caspase-7、Caspase-3、Bcl2L12蛋白表达。结果 TCGA数据库结果显示,Bcl2L12在LIHC组织中表达显著升高,高Bcl2L12与年龄、性别和TNM分期异常相关,高Bcl2L12 HCC患者的生存时间比低Bcl2L12 HCC患者短;与癌旁组比较,肝癌组circ-0002133 mRNA降低(P<0.01),miR-182、Bcl2L12 mRNA升高(P<0.01);划痕实验结果表明,与Control组相比,GPs组对HepG2肝癌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Control组比较,GPs组细胞中Caspase-7、Caspase-3 mRNA升高(P<0.01),Bcl2L12 mRNA降低(P<0.01);与Control组比较,GPs组细胞中Caspase-7、Caspase-3蛋白水平升高(P<0.01),Bcl2L12蛋白水平降低(P<0.01)。结论 GPs可以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circ-0002133/miR-182/Bcl2L12轴介导细胞凋亡途径有关。
目的 探究补肺益肾祛痰纳气法联合布地格福治疗阳虚痰阻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稳定期患者疗效。方法 选取95例COPD稳定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48例)和试验组(47例)。两组均予以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布地格福治疗,试验组采用补肺益肾祛痰纳气法+布地格福治疗,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 as a percentage of predicted value, FEV_l%pred)、FEV_l/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aximum mid-expiratory flow, MMEF)、峰值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 PEF)]、气道重塑指标[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 TIMP)-1、MMP-9/TIMP-1]、炎性指标[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8、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内皮素(endothelin, ET)、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活动能力[6 min步行测验(six-minute walking test, 6MWT)、呼吸困难指数(modified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mMRC)问卷]。结果 治疗3个月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血清IL-8、TNF-α、ET、MMP-9水平及MMP-9/TIMP-1均降低,且试验组各指标降幅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FEV_1%pred、FEV_l/FVC、MMEF、PEF、血清NO、TIMP-1水平、6MWT均升高,且试验组各指标升幅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补肺益肾祛痰纳气法联合布地格福治疗阳虚痰阻型COPD稳定期,能有效改善患者内皮功能,减轻气道重构,抑制炎性反应,进而缓解临床症状,提高肺功能,促进日常活动能力复旧。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患者并发衰弱的危险因素及采取中医甘草泻心汤加李可肾四味增减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老年CHD且合并衰弱患者120例作为衰弱组、另外选取120例不合并衰弱的老年CHD患者作为非衰弱组,分析引起CHD患者发生衰弱的危险因素;将衰弱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联合组和西医组各60例,西医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方案,联合组在西医组基础上加用中医甘草泻心汤加李可肾四味增减治疗,疗程均为12周,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差异。结果 (1)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降低、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微营养评估(Mini Nutritional Assessment Short Form, MNA-SF)评分增高、Charlson共病指数增高是老年CHD患者发生衰弱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白蛋白(Albumin, ALB)、总蛋白(Total protein, TP)水平升高可有效降低老年CHD患者发生衰弱的风险,属于保护性因素(P<0.05)。(2)治疗前,西医组和联合组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ALB、TP、前白蛋白(Prealbumin, P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Hb、ALB、TP、PA水平与治疗之前对比均显著提高(P<0.05),联合组患者的血清Hb、ALB、PA水平高于西医组(P<0.05);治疗前,西医组和联合组两组患者的握力、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imed Up and Go test, TUG)、重复坐站测试(Functional Sit-to-Stand Test, FTS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握力与治疗之前对比均显著提高,TUG、FTSS水平显著降低(P<0.05),联合组患者的握力高于西医组,TUG小于西医组(P<0.05)。结论 营养不良和共病是老年CHD患者并发衰弱的危险因素;在西医基础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中医甘草泻心汤加李可肾四味增减治疗能显著提升治疗效果。
目的 通过甘露消毒丹(Ganlu Xiaodu Micropill, GXM)对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 IV)感染小鼠能量代谢及视黄酸诱导基因I (Retinoicacid-inducible gene I,RIG-I)/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itochondrial antiviral signaling protein, MAVS)/核因子κB (Nuclear factor-κB,NF-κB)通路的调节机制,探究其“升清降浊”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96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GXM组、磷酸奥司他韦(Oseltamivir)组。除正常组小鼠外,其余各组小鼠进行IV感染模型处理,于造模第7天进行小鼠旷场实验后取材。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HE)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电镜下观察小鼠肺组织细胞细胞器病理改变;qPCR法检测小鼠肺组织中核因子κB p65(Nuclear factor kappa-B p65,NF-κB p65)、MAVS、RIG-1、乳酸脱氢酶A(Lactate dehydrogenase A,LDHA)mRNA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测定小鼠肺组织中MAVS、NF-κB、RIG-1蛋白含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LDH、干扰素β(Interferon-β,IFN-β)、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含量。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IV感染后,小鼠肺泡结构破坏严重,存在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及毛细血管扩张;肺组织超微结构破坏,肺泡结构断裂,细胞器数目减少,部分线粒体外膜及嵴减少或消失模糊;各组小鼠的行走总路程和行走平均速度显著减少(P<0.05);小鼠肺组织中RIG-1、NF-κB p65、MAVS、LDHA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小鼠血清中IL-6、IFN-β、LDH含量升高,血清IL-10含量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GXM组小鼠的行走总路程和行走平均速度均呈显著性增加,Oseltamivir组行走平均速度显著升高,Oseltamivir组小鼠的平均速度明显低于GXM组(P<0.05);RIG-1、NF-κB p65、MAVS、LDHA mRNA和蛋白的表达降低,血清中IL-6、IFN-β、LDH含量降低,血清中IL-10水平升高(P<0.05),两治疗组给药后变化趋势一致,其中GXM组肺组织RIG-I mRNA表达下降明显,Oseltamivir组小鼠血清中IL-6、IFN-β改善明显(P<0.05)。结论 GXM具有调节IV感染后小鼠炎症因子表达和能量代谢的作用,可能通过RIG-I/MAVS/NF-κB信号通路实现调控IV感染的“升清降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