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医药学刊

CHINESE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浅淡气机升降及其运用

    张良裕;

    <正> 气机的升与降,贯串于中医整个学术体系之中,正确认识这一理论,并且用以指导临床实践,有着重要意义。现就气机升降的认识和运用,浅述于下,望斧正。一、对气机升降的一般认识升与降,是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最普,最基本的表现形成,也是事物因而变化的根源。古人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认为人体这个小天地,也存在着升与降,并且依赖于升与降来完成饮食物的新陈代谢,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素问·六微旨大论》说:“非出入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无以生长化收藏”,把气机的升与降摆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人体和天地一样,是动而不息的,脏腑的功能活动,是升降不止,运动不已的,且具有其一定规律。心肺在上,心火下降,肺气肃降,体现了阳藏主降的特点;肝肾在下,肝气升发,肾水上蒸,体现了阴藏主升的特点,脾胃居中,脾主升清,胃主降纳,在气机

    1985年02期 330-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论肺气宣发与肃降

    刘树新;

    <正> 肺居胸中,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上连气道,开窍于鼻,而主一身之气。《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气者,皆属于肺”。人体之气是不断运动的,其运动形式不外升降出入,人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都以升降出入为其活动形式。《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己;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气机升降出入是人体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基本形式,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六微旨大论》) 气机升降出入,是各个脏腑的综合作用,但肺之宣降对整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至关重要,而且肺之宣降又是对立统一的。掌握宣发与肃降的对立统一关系对理解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及指导临床疾病的诊治有其重要意义。本文从生理、病理、治疗几方面,对

    1985年02期 332-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方剂趣味歌诀选录

    刘寿永;

    <正> 越婢汤 [汤头]越婢有三十吗? 注越婢有三石麻。三:在本人所编汤头中为常用药对草,姜、枣。 [组成]炙甘草生姜大枣石膏麻黄奔豚汤 [汤头]秦琼将要奔豚,甘当半个里根。注芩芎姜药奔豚,甘当半葛李根。 [组成]黄芩川芎生姜芍药甘草当归半夏生葛李根白皮四兽饮 [汤头]四兽五梅三国六君。注四兽乌梅三果六君。三:草姜枣;六君:六君子汤。 [组成]乌梅炙甘草生姜大枣草果人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银翘散 [汤头]银翘河牛吃草根梗叶穗。注银翘荷牛豉草根梗叶穗。 [组成]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淡豆豉生甘草芦根苦枯梗淡竹叶

    1985年02期 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中医学基础》简明纲要(续)

    费玉祥;郭继鳌;

    <正>~~

    1985年02期 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

    严肃云;

    <正> “阴虚则热、阳虚则寒”阴液亏损,不能制阳,而出现“阴虚则热”的虚热证。主要表现为:潮热颧红,五心烦热,骨蒸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证候,应滋阴以制阳,即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气虚衰,不能制阴,而出现“阳虚则寒”的虚寒证。主要表现为,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阳萎早泄,面色(白光)白,舌淡苔薄,尺脉弱等证候。应补阳以制阴,即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在治疗阴或阳偏衰的病证时,还应注意“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辩证关系,也就是说在补阴时应适当用些补阳药,补阳时应适当配以补阴药,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1985年02期 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医古文讲座(一)

    薛凤奎;

    <正> 医古文,包函于古文之中,古文亦即文言文,是以先秦时代语言为基础的古代书面语言。先秦时代的书面语言和口语几乎没有差别,自汉以后,随着年更岁移,书面语言和口语已有明显的不同。但是,由于人们拗于古代书面语言的影响,在撰著文论时仍然使用古代的书面语言,并形成了一套古代语言的词汇和语法,自隋唐至清,相传不辍,而且还在不断地发展完善。这便是现在说的古汉语语法和文言文。医古文则是按照中医学术自身的特点,循着古汉语知识体系,总结出来的医用古汉语知识。我们这个讲座,是帮助自学的,是辅助医古文教材学习的。因此,没有按照教材的体系去写,而是想让它起到有益于晋升及中医自学考试者的作用。

    1985年02期 336-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天津市一九八四年上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医学基础》试题

    王树芹;

    <正>~~

    1985年02期 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方剂学辅导资料

    马骥;

    <正> 解表剂主要用于治疗外感六淫所致的表证。本章共选常用方剂十六首,根据功效不同,分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扶正解表三类。 1. 辛温解表本类方剂一般均具有发汗的作用,使风寒之邪随汗而解,故用于风寒外感证。常用方剂有麻黄汤、桂枝汤、加味香苏散、小青龙汤和加味羌活汤,这五首方剂要重点掌握麻黄汤与桂枝汤的鉴别。麻黄汤中麻桂并用,发汗之力较强,并善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而无汗喘咳之表实证;桂枝汤中桂芍并用,发汗解表不如麻黄汤,但有调和营卫之功,适用于外感风寒,发热有汗而恶风之表虚证。详见表(一)

    1985年02期 338-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略谈七方十剂

    张美梅;朱伟星;

    <正> 方剂分类《内经》已有记载。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治有缓急,方有大小。”“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又说:“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这说明立法处方,应按照病情的轻重缓急,适当地配伍药物,斟酌剂量。后人引申其意,定名为“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七方中除复方外,都是相对而言的。以后,又有“十剂”的分类。关于十剂的来源,最初是指药物的功用而讲的,如《雷公药对》说;“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此十种者,是药之大体。”后人借用为方剂的分类,如宋代《明理论》说:“制方之体,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剂是也。”现将“七方”、“十剂”(指药物功能而

    1985年02期 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第六回 归脾汤功双向升血压且又降

    江淑安;

    <正> 话说汪老师从省参加学术会议回来的当天晚上,小陶小李等几个函授学员不约而同聚齐在他家里。只见汪老师递过一本《名中医之路》边说:“这本书是刚出版的,介绍了我国近代名医自学成材的经历。学习一下,会更加坚定我们搞好函授学习的信心,所以买了几本送给你们,也算是我给你们带回的礼物。”另外,还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省里领导接见了我们这次学术会议的全体代表,汪老师越说越高兴。师生们一直畅谈到深夜。第二天,汪老师吃罢早饭就第一个来到了病房,看望惦记的病友。当看到他临走那天入院的一个“低血压”病人经小李他们用归脾汤治疗一周已基本痊愈时,十分高兴。这个病人的情况是这样:姓朱,男,52岁,是某水库管理处职工。因工作劳累后出现心悸、头昏等证,曾在某卫生院治疗月余无效

    1985年02期 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法在温病临床中的应用

    董建华;

    <正> 下法,也叫泻下法,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或润下功能的药物,治疗里热症的一种方法。它具有通导大便、消除积滞、荡涤实热和攻逐水饮的作用。在八法中,也是一种常用方法。六腑以通为用。如实邪积聚在里,浊气不降,就会发生脘腹胀满,腹痛拒按,大便秘结,不思饮食等一系列里热症。这时就要运用下法,排除在里的实邪热结或积滞,使腑气通畅,症状得到缓解或消除。所以下法的治疗作用,归纳起来有如下三点: 一是驱除积滞。凡宿食、燥屎、虫积、停饮、蓄水、顽痰、淤血等等有害物质,蓄积体内,产生病变,当用下法主之,下之则邪去正复。这就是通常说的“推陈致新”。二是清热泻火。火热之邪,充斥表里,弥漫三焦,邪盛伤阴,势如燎原,当宜

    1985年02期 342-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温病学知要(之八)

    刘鹏举;

    <正>~~

    1985年02期 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温病常见状的诊断和鉴别断诊

    沈庆法;

    <正> 二汗出异常【病因病理】正常的汗出,是人体调节体温,排泄废物的一种生理现象。在温病过程中,汗出异常是由于温邪的侵入,导致腠理开泄,汗腺分泌功能失调所致。因为治疗的需要,常常使汗出异常,是作为一种驱邪外除的途经。如果温邪侵入,卫表闭塞,腠理致密,可使正常的汗出变为无汗;随着邪热入里,里热亢盛,迫津外泄,此时则见汗大出;病情进一步发展,阴液日见亏耗,又可造成无液作汗。在邪正剧争之时,正气奋起鼓邪外出,而见全身寒战发抖,继而一身大汗。也有湿热薰蒸之时,可见头面汗出甚多。总的来说,汗出异常在津液损耗的观测上有重要的意义。【鉴别分析】 (一)无汗:指机体在病理的情况下未见汗出。如为温病初起,则属邪袭卫表,

    1985年02期 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温病》西江月

    周游;

    <正> 第一节概说温病的概念温病从何而起,热邪病毒滋生。诸般热病总名称,各具临床特性。温邪发病急速,初起即见热症。容易化燥与伤阴,还有多种辨证。温病与伤寒的区别温病原由温热,伤寒来自六淫。同属外感性质分,区别在于因证。温邪上受口鼻,先犯太阴肺经。伤寒由表入肌层,证见风寒反应。一、温病的病因温病之因多种,温邪为患侵凌。戾气温毒与时行,均有传染烈性。民病当分四气,外感不外六淫。风暑温燥热中生,贵在审因辨证。 (1)风热病邪风乃春天主气,阳升大地回春。病多风热谓风温,具有升发特性。感受风热邪气,先伤华盖之经。发热

    1985年02期 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小儿肺炎(续)

    刘焯;林兰;

    <正> 三辨证施治: 小儿肺炎由于病因及体质因素的差异,临床表现及轻重转归也不尽相同。临床上可分风寒闭肺、风热闭肺、痰热闭肺、正虚邪恋、变证等五个方面进行辨证治疗。为便于记忆整理列表如下: 风寒闭肺多见于肺炎早期,或气候严寒季节,临床上较少见,且为时短暂,易寒郁化热,转为痰热闭肺型肺炎。暴喘型肺炎,常突然发病,以喘憋为主,常见口唇青紫,鼻翼煽动,烦躁不安,脉浮紧而数等证。为内有蕴热、外感寒邪而引起,治则为外解表寒,内清里热,方用大青龙汤。呼吸微弱,呼多吸少,可加麝香、樟脑(冲服),还可同时外用闻鼻或隔姜灸人中、百会、神阙、气海等穴。腹胀便秘,矢气不通加大黄。如邪毒炽盛,热入营分可合用清营汤。口唇青紫明显加丹参、赤芍、红花、当归等活血化淤药物。

    1985年02期 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中医诊断学》要旨

    臧佩林;

    <正> 4.望小便 (1)色:①清者多虚多寒;②者多实多热;③浊者多湿。(2)量:①少者多实或为津亏;②多者多虚多寒。(3)尿血:①实热多伴尿痛;③虚热一般不痛。七、望小儿指纹 (一)指纹“三关”:风关、气关、命关。(二)望指纹内容:观察指纹的色泽、长短、浮沉。(三)望指纹意义: 1.正常指纹:色红黄,隐风关以内。 2.病理指纹: (1)察色泽,辨病寒热虚实:①色鲜红,为风寒袭表;②色深红,为热盛;③色青紫,为热极;④色青,为惊风、病证;⑤色淡,多虚;⑥色暗,多实证。 (2)审三关,测病势轻重:指纹越长,病势愈重(3)辨浮沉,分病位之表里:①指纹显见,病成在表;②指纹隐陷,病深

    1985年02期 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怎样学习《中医诊断学》

    罗侃;

    <正> 2 抓住重点《中医诊断学》内容丰富,善於抓住重点是非常必要的。如四诊之中问诊是重点,因为只有病人自己最了解其痛苦之所在。在望诊的神色形态中,望神又是重点,因为神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又标志着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而神又是通过眼睛反应出来。所以称眼睛为心灵之窗。通过望神,结合闻、问、切,来确定得神、失神和假神。再如28部脉中,浮沉、迟数、滑涩、弦紧、虚实这十纲脉又是重点。又如辨证是中医的特色,常用的方法有八纲、脏腑、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经络、卫气营血、三焦、六经辨证等八种方法。在这八种方法中,八纲是辨证的总纲,是对疾病总的认识,也是确定疾病属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第一步,这是必须掌握的重点。脏腑辨证是辨证的核心,因为对疾病有

    1985年02期 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治则治法歌

    高国宝;

    <正> 治则治法,非常重要,施之于人,关乎疗效,吾辈医者,必须通晓, 中医治则,五点最盛,第一原则,去邪扶正,人之为患,必因正邪,不为正虚,便是邪盛,两兼有之,更常发生,施治之则,视其见证,虚而无邪,但扶其正;邪盛不虚,但祛邪盛;两皆有之,祛扶同重:虚甚邪少,扶正兼祛;邪盛稍虚,祛邪扶正。第二原则,治病求本,凡治病人,皆究其根,正治反治,首须区分。逆证施治,寒用热药,热病寒医,正治之道,虚者施补,实用泻药,燥证滋润,湿盛用燥,凡逆其证,皆属此招。顺势施治,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反治须懂。内有真寒,外现假热,热因热用,反投以热;内有真热,外现假寒,寒因寒用,投

    1985年02期 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第四篇《气交变大论》

    方药中;许家松;

    <正> 第五段【原文】“帝曰:夫子之言五气之变……而物由之,而人应之也。”【提要】本段指出,观察分析气候变化,首先就要了解一年中各个季节在气候及物化方面的正常表现,即五气的德、化、政、令特点。其次,要了解一年中各个季节在气候及物化方面的异常变化,即五气的灾、变特点。同时指出,气候变化与物化现象、人体生理和病理表现是密切相关的,所谓“物由之”,“人应之”。关于德、化、政、令、灾、变的含义:所谓“德”,指好的本性。《易·系辞》曰:“天地之大德曰生。”意即自然界最大的好处就是给予了生化万物的气候条件。所谓“化”,指生化。天地生成万物日化,“物生谓之化”。意即一年各季节及其相应气候在万物生化方面所起的作

    1985年02期 350-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伤寒论》辅导资料

    李文山;赵景元;

    <正> 太阴篇虚寒证太阴病的下利,大多不渴,不欲饮。仅以口不渴,不欲饮,做为脾胃虚寒的下利,也不足为凭。如葛根汤证的下利,病机在表,里热不甚的不渴。和太阴病下利日久,津液耗伤,也会出现口渴。必须兼有太阴之腹满不痛,呕吐不食,脉弱等互参。误下变证桂枝加芍药汤: 太阳病误下,不见结胸,气痞等变证。由于患者平素脾阳不振,又损中阳。出现中焦虚寒之腹满时痛,故用桂枝以鼓太阳陷入太阴之邪。倍芍药滋脾阴而除满痛。桂枝加大黄汤: 肤满大实痛,兼有大便秘结,有实可攻的症状。用桂枝领出陷入的阳邪,加大黄微导其滞。

    1985年02期 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中医妇科学辅导

    陈玉琦;才文有;

    <正> 五、金元明清时代刘河间:(1110—1209年)金代著名医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又称刘河间。治病多以降心火、益肾水为主,善用寒凉药,后世称之为寒凉派。张子和;(1156—1228)金代著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名从正,自号戴人。考城(今河南睢县兰考一带)人。精通医术,继承刘完素的学术思想,用药多偏于寒凉,并擅长用汗、吐、下三法。由于他在治疗上偏于攻下,后人称以他为代表的学术派别为攻下派。李东垣:(1180—1251年)金代著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名杲,字明之,东垣乃其自号。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他根据《内经》关于四时皆以养胃为本的理论,治疗上强调调理脾胃,升提中气。由于他善于应用温补的方法调理脾胃,后世称以他为

    1985年02期 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伤寒》《金匮》呕吐证浅析

    韩运琪;

    <正> 呕吐系临床常见证候之一。《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关于呕吐的条文,分别有40条和31条之多,其中对本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以及观察预后,指导治疗均有较详论述,本文试辨析如次。一、病机证候 (一)风寒外袭:《伤寒》第3条:“太阳病,……体痛呕逆,……名为伤寒。此风寒袭表,卫阳郁闭,寒邪犯胃致呕逆。《伤寒》第12条:“太阳中风,……鼻吗于呕者,桂枝汤主之。”此乃风邪袭表,营卫失和,肺气失宣降,胃亦随之上逆致呕。《金匮·妇人产后病篇》第8条:“产后风续续数十日不解,……干呕,……可与阳旦汤。”足资佐证。《伤寒》第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此太阳与阳明合病,外邪不解,内迫阳明,胃气上逆致呕。 (二)痰水犯胃:《伤寒》第40条:

    1985年02期 354-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张廉卿医案

    王向东;林楠山;付希贤;申俊军;张晓青;

    <正> 退产后发热宋××,女,27岁。住院号:81—1248。初诊:1981年7月21日。患者于1981年6月26日以妊娠中毒症和胎儿宫内窒息住院,在产科行剖腹产术,挽一男婴后发热,体温高达39~40℃。西医经抗炎,对症治疗;中医用清热解毒,清营凉血法治疗,身热不退。曾经全院会诊,仍未找出发烧原因。於7月18日,行剖腹探查术,病因仍未查明。患者由于发热日久不退,逐渐消瘦,精神萎顿,生命垂危,特请张老诊治。证见发热重,恶寒轻,汗出不解烦躁口苦,不思饮食,下腹疼痛拒按,舌质暗红,苔白,脉虚而数。产妇经两次剖腹,失血伤阴,致胞脉空虚,血淤胞宫,首当化其淤。恶寒发热,系表证未解;心烦口苦,不欲饮食,为邪在少阳,故

    1985年02期 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必须熟记、背诵中医学的主要内容

    茹古香;

    <正> 经络:“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灵柩·海论篇》)。“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本藏篇》)。“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经脉篇》)。“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灵枢·逆顺肥瘦篇》)。病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素问·剌法论》)。“天有四时五行,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风者,善行而数变。故风者,百病之长也。”(《素问·风论》)。

    1985年02期 356-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中医古籍小丛书”重印消息

    <正>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近几年来整理出版的“中医古籍小丛书”,已达五十种,均系历代名医之传世佳作。自出版后深受读者欢迎,现为满足广大读者需求,将以两种形式重印:(1)单行本;(2)配套本(按时代划分为五套,每套十本)。欲购者可向当地书店或该出版社邮购组预订。附:书目第一套(汉代至元代)中藏经、雷公炮炙论、小儿药证直诀、素问玄机原病式、内外伤辨、阴证略例、此事难知、外科精义、格致余论、医经溯洄集;第二套(明代)理虚元鉴、医旨绪余、医经秘旨、推求师意、金镜内台方议、内科摘要、针灸问对、韩氏医通、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明医杂著,第三套(明末清初)质疑录、慎柔五书、诊家正眼、医方考、侣山堂类辨、医家正法、医学真传、古今名医方论、眼科阐微、何氏虚劳

    1985年02期 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全国中医内科学会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

    <正> 定中风为病名,又称卒中,主要指内中风。一、诊断标准 (一)病名诊断: 1.主症:口眼(口呙)斜,舌强言蹇,偏身麻木,半身不遂,神识昏蒙。 2.起病急骤,如暴风之疾速,矢石之中的。 3.病发多有诱因,末发之前常有先兆症状。 4.好发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有主症两个以上,起病急骤,结合舌、脉、诱因、先兆、年龄等方面的特点即可确定病名诊断。 (二)分证标准: 1.中络:偏身或一侧手足麻木,或兼有一侧肢体力弱,或以口眼(口呙) 斜为主者。 2.中经:以半身不遂,口眼(口呙) 斜,偏身麻木,舌强言蹇,为主症,而无神识昏

    1985年02期 358-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4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 ]
  • 浅谈《辨证》

    徐阳孙;张金良;

    <正>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特点。那么,怎样进行辨证呢?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首先明确疾病、症状、证候和辨证的含义及四者之间的关系,然后才能进行辨证。疾病简称为病,是指邪气作用于人体,破坏了人体的动态平衡所导致的异常状态。是人体阴阳失常的表现,是一种不同于健康的特殊生命过程。病人往往有主观上可感知的症状和客观存在的表现。如体征的显示,舌质舌苔的异常,脉象的变化,等等。每一个具体的病,都有其病因、病机演变过程和预后,都有其根本的(广徵)结所在和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症状虽可出现时轻时重,证候的表现也不一致,但根本的(广徵)结没有解决,病就没有结束。这就是各种病在本质上的差异。例如:黄疸病的发黄,虽有轻和重的变化,阴黄和阳黄的区别,但本病的重点是发黄,黄退则病去。

    1985年02期 360-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学贯古今 勿呈己能

    邹淑芳;金友;

    <正> 王叔和在《脉经》序中说:“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亳有疑,则考校以求验,故伤寒有承气之戒,呕哕发下焦之问,而遗文远旨,代寡能用;旧经秘达,奥而不售。遂今末学,昧于源本,互滋偏见,各呈己能,致微疴成膏肓之变,滞固绝振起之望,良有以也”。叔和之言实令人深省,古之中医有门户之见,现代中医学有局限,验有短缺,有现代医学左右,所以必须有学贯古今,勿呈己能的精神。中医治病应审病求因,脉症合参,知常知变,若医之不慎,差之亳厘,必谬之千里。当今中医界临症有主张以辨病为主者,有主张以辨证为主者,有主张以辨病加辨证为主者,三者各有短长,各具裨益,应广开思路,避短扬长。如临床中虽自已认为认症准确,诊治无疑,若患者病不见转机,效果不显,医者理应三思,或博览群书,或荐贤让能,或求师高诊,这样

    1985年02期 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张仲景重视“三气”说(续)

    王宇华;

    <正> 三、【重视阳气】《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而上,卫外者也。”《内经》把阳气视为天空中的太阳一样,失其照耀,则天空暗淡无光;人体的阳气,若失其正常的功能,不能温煦和卫外,则易致寿命夭折。可见,阳气在生命活动中,是至关重要的。仲景十分重视阳气在疾病发生、发展及变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一点,可从《伤寒论》少阴病预后,厥阴病的厥热胜复和《金匮要略》对内伤虚损性疾病治法两方面充分体现出来。 1.以阳气的存亡做为疾病预后的判断

    1985年02期 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贻案索训

    孙启凤;

    <正> 张××、女、32岁,沈阳市苏家屯区八一公社社员。来诊时间:1980年5月7日。病者15岁时,因上学冒雨涉水,患有两踝关节疼痛肿胀,手足麻木之证,每逢阴天下雨时,诸证加重,甚而四肢疼痛,卧床不起,浮肿尿少。每次发病,均经多方治疗而缓解。本次发病较重,多方治疗无效,延贻近一个月才来院治疗。主证:左胸闷痛,牵及左肩背痛,心悸怔忡,气短无力,咳嗽咯血,不能平卧,面唇紫暗,声音嘶哑,尿少便溏,下肢浮肿。舌淡少苔,两脉细涩,数而时止。心电检查为心动过速,心肌受累。医者通过四诊检查,其辨证和诊断如下: 辨证:心脉淤阻,血行不畅,胸阳不

    1985年02期 3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头痛

    肖绮玲;

    <正> 痰浊头痛以昏蒙为特点,亦见痰浊中阻之胸脘满闷,呕恶痰涎等证。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治宜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加蔓荆子、白蒺藜等。若痰热为患,口苦、便秘、苔黄,可与温胆汤合用。淤血头痛多呈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每有头部外伤史或头痛日久不愈的病史。舌质紫,脉细或细涩。用通窍活血汤活血化淤,可酌加全蝎、蜈蚣、地龙等虫类搜逐之品。若无麝乔,亦可用血府逐淤汤加减。因为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头而,厥阴经亦上会于巅顶。故临床除遵循上辨证施治原则外,还可再按头痛的部位,参照其所属经络,选用不同的“引经药”,以增强疗效。例如:太阳经脉行身之后,络脉出别项下,故头后部连项痛,多属太阳经,

    1985年02期 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原发性肾小球所致水肿的治疗(续)

    晁恩祥;王秀珍;

    <正> (二)宣肺、健脾、温肾治疗水肿: 无论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还是肾病之水肿的治疗,从肺、脾、肾来考虑都是非常重要的,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辨证,选用宣肺、健脾、温肾来达到利水的目的。这也是属于治本的方法,即扶正以祛邪的办法,由于肾炎引起了水肿,中医认为其病位不外乎肺、脾,肾三脏,其病机乃因肺之通调水道功能失职,脾之健运功能受阻,肾之温化无权,开阖不利所致,故当平治权衡,掌握时机,辨证治疗,仲景就曾提到“宣肺”、“缝脾”“温肾”之法,而后世也有人提到“养肺”、“滋肾”、补脾”,称之为“万举万全之妙”。 1.宣肺利水:所说宣肺利水亦属宣肺发表,使其水道通调,水湿得以从小便排

    1985年02期 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略论针刺手法的临床应用

    杨元德;

    <正> 对函大学员及爱好针灸学的人来说,每每认为针刺手法颇神秘。殊不知,只要掌握针刺手法的操作规律,经常运用,逐渐会得心应手。针灸治病想有良好效果,就必须行使一定的手法,使针下迅速得气,在针灸临床上称为“行针”。针灸临床常用的行针手法,可分为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一、行针的基本手法,主要有两种;1.捻转法(也叫捻针法)——将针进到欲达的深度后,再用拇指和食指、中指捏紧针柄,一左一右来回捻动。运用此法时,不能一直向一个方向去捻动,必须顺时钟和逆时钟交替捻转运行。否则,针身缠住肌内纤维会使患者痛苦或滞针。2.提插法——当进针到一定深度时,用右手拇、食指捏住针柄,从浅层插向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地上提下插,提插的指力必须要掌握适当,幅度须均

    1985年02期 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中医内科学多选题100例

    涂晋文;石汉基;

    <正>~~

    1985年02期 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有问必答

    <正> 陕西省蒲城县永丰卫生院赵志学问辨证的依据是什么?临床上如何进行辨证? 辨证的依据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四诊方法全面搜集得到的与疾病有关的各种情况。其中,最主要的是症状,体征;而病人的体质、自然环境、发病诱因、既往病史、治疗经过等,也是有助于辨证的重要因素。临床辨证的过程,就是分析疾病,提出诊断的过程。以下三个步骤是务必要掌握的。(1)抓住主症,判明病在何处;(2)分析主症特点及伴随症状,判明病属什么性质;(3)综合分析病情,判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分清标本缓急)。设:一患者自诉“右胁胀痛二个月”。这是病人本次就诊的主要原因,是最痛苦的症状,是主症。主症发生在胁部,根据脏腑

    1985年02期 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信息窗

    <正> 三市二省举办中医自学考试高等教育是中医专业自学考试座谈会,最近在成都召开。拟于一九八五年在北京、上海、天津市,四川、辽宁省举行高等中医自学考试试点。待总结经验后,逐步在全国各地铺开。关于申请参加高等中医自学考试的对象。会议认为,在没有全面铺开之前,目前暂定在在职中级中医人员,已经批准开业的(副主任中医师、中医副教授、中医副研究员)的子女中报考。这次中医自学考试,分为必考课和选考课。必考课包括:公共统考课、专业基础课、临床课。大专自学考试的必考课可定为:《哲学》、《古文》、《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

    1985年02期 370+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7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